|
调查观察 |
16 |
13/16 |
12
|
13
|
14
|
>
|
>| |
|
|
PDF版 |
|
|
|
|
|
体育社团:温州体育的“毛细血管” |
|
|
( 2018-01-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
|
新华社记者夏亮、沈楠、张寒
基层体育火不火?要看体育社团活不活。
作为“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国字号改革试点地区,记者在温州调研时发现,遍布城乡的体育社团已经成为当地体育事业发展的“毛细血管”。政府包办体育逐渐成为过去式,“活”起来的社团正在成为满足当地人民日益多元化体育需求的“供给者”和“生力军”。
“民办公助”调动社团积极性
对以社会力量为主体兴办的各种体育机构,政府给予一定资金或者场地支持的“民办公助”模式在温州屡见不鲜,其中由温州武术协会创办的武术博物馆在全国地级市中更是独树一帜。
温州市主城区一处清末老宅,曾因所在道路改造而被整体迁移保护,有着“浙江古宅第一移”的美誉。2013年,当地政府将这处市文保单位向社会公开招租,鼓励用以开办民间博物馆,申办者可免费使用场地5年,并可视情况续签,最终温州武术协会从12个报名者中脱颖而出。
博物馆从申办到运行,无不体现了温州独特的“民间力量”。企业家出身的温州武术协会主席李志荣为博物馆个人出资300万元兴建、陈展,并每年投入20万元运行经费。
为了配合博物馆日常运行,协会成立了“温州武协义工团”。每个开放日,义工们都会在现场给前来参观的市民免费讲解和展示温州武术文化。义工团的规模从最初成立时的70余人扩大到现在的200余人,董约武便是其中之一。
“一开始很多人也不相信我们是纯做义工,以为我们要收费。其实来做义工的人大多是‘小老板’,温饱没有解决哪有心思来做义工。大家是以拳为媒,走到一起。”董约武说,温州的武术发展历史悠久,有历史记载的武状元就有18位,武科进士更是数不胜数,近代也出过不少武术大家,但是现在练武的少了,协会如果再不去做些事情,武术在温州就会断档。
成立于1953年的温州市武术协会是新中国最早的地市级武术协会之一,也是温州历史最悠久的体育社团。除了创办武术博物馆之外,协会的活动还包括开展公益性的武术进校园、进企业、进乡村活动,创办本市武林大会,举办地方段位制考核和国家段位制考核等。
董约武表示,协会在青少年中主推国家段位制,同时保留创立更早的地方段位制,以兼顾普及推广和地方文化传承。
“多管齐下”激发社团生命力
资金匮乏是目前很多社团在实体化之后面临的难题,但在具有深厚民营经济传统的温州,这一难题似乎没那么难。
在苍南县龙港镇兴华俱乐部所属的基地里,每天能看到羽毛球爱好者激情挥拍的身影,也能看到孩子们正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场景。
从建立苍南首家室内羽毛球馆再到相继成立宜山镇羽毛球协会和龙港镇羽毛球协会,赵兴华和他的羽毛球俱乐部挣脱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中的普遍性资产困境,不断提高自身创收能力,大体进入良性循环。
“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协会+俱乐部,也可以说是协会+企业。协会是公益非营利性质的,但是兴华俱乐部提供的服务是有偿的。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有益的互补。”温州羽协负责人卓世杰说。
羽毛球协会是温州最早成立的民间体育社团之一。2011年,协会迈出了“社会力量办体育”跨越式的一步——承办中国羽毛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温州羽协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积极开拓市场、借用媒体宣传和社会人脉寻求企业冠名和赞助,从而成功举办联赛。
“政府提供一部分资金,然后我们社会集资,完全由我们协会去承办这样一个大型赛事。”卓世杰说,这几年协会相继承担了市运会、全市中小学生以及俱乐部锦标赛等赛事,同时大力开展羽毛球进公园、进社区、进校园等群众性比赛和活动。
“店小二”精准服务促社团发展
作为民政部社会组织发展的试点地区,体育社团在温州的数量急剧攀升。为了管理更规范,温州市体育总会将体育社团的考核由原来的百分制改为千分制,评估结果分为五个等级。
温州市体育局党组成员曹征宇表示,千分制有利于对实体化和社会化程度高的社团推优争先,因此迅速培育了一批4A、5A的高等级社会体育组织。“做得越好,获得的扶持经费也就越多,于是形成了良性的上升通道,所有社团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层次,发挥作用。”
温州市体育局打造了体育社团服务社会的公共平台——温州体育社团活动月。
“我们认识到,很多社团是关门在办体育,满足于会员之间开展活动和比赛,所以我们通过社团活动月,打开大门,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体育社团,这就使得社团在整个社会中的影响力得到了提升。”曹征宇说。
为了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温州市连续三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群体活动和青少年比赛交由社团承办,同时鼓励社团通过竞争获取省级、国家级赛事的承办权。
“政府购买服务一方面解决了过去体育部门关起门来办赛,重办赛轻管赛的倾向;另一方面社团通过办赛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曹征宇说。
温州市体育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市目前依法登记的各类体育社团有1865个。其中市级体育社团76个,在全省名列前茅,注册会员10万多人,5A级社团19个,4A级社团12个,社会力量主导的体育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助推当地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关报道见14版)
|
|
体育社团:温州体育的“毛细血管”
|
|
|
|
( 2018-01-19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
|
|
|
体育社团:温州体育的“毛细血管” |
|
|
( 2018-01-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
|
新华社记者夏亮、沈楠、张寒
基层体育火不火?要看体育社团活不活。
作为“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国字号改革试点地区,记者在温州调研时发现,遍布城乡的体育社团已经成为当地体育事业发展的“毛细血管”。政府包办体育逐渐成为过去式,“活”起来的社团正在成为满足当地人民日益多元化体育需求的“供给者”和“生力军”。
“民办公助”调动社团积极性
对以社会力量为主体兴办的各种体育机构,政府给予一定资金或者场地支持的“民办公助”模式在温州屡见不鲜,其中由温州武术协会创办的武术博物馆在全国地级市中更是独树一帜。
温州市主城区一处清末老宅,曾因所在道路改造而被整体迁移保护,有着“浙江古宅第一移”的美誉。2013年,当地政府将这处市文保单位向社会公开招租,鼓励用以开办民间博物馆,申办者可免费使用场地5年,并可视情况续签,最终温州武术协会从12个报名者中脱颖而出。
博物馆从申办到运行,无不体现了温州独特的“民间力量”。企业家出身的温州武术协会主席李志荣为博物馆个人出资300万元兴建、陈展,并每年投入20万元运行经费。
为了配合博物馆日常运行,协会成立了“温州武协义工团”。每个开放日,义工们都会在现场给前来参观的市民免费讲解和展示温州武术文化。义工团的规模从最初成立时的70余人扩大到现在的200余人,董约武便是其中之一。
“一开始很多人也不相信我们是纯做义工,以为我们要收费。其实来做义工的人大多是‘小老板’,温饱没有解决哪有心思来做义工。大家是以拳为媒,走到一起。”董约武说,温州的武术发展历史悠久,有历史记载的武状元就有18位,武科进士更是数不胜数,近代也出过不少武术大家,但是现在练武的少了,协会如果再不去做些事情,武术在温州就会断档。
成立于1953年的温州市武术协会是新中国最早的地市级武术协会之一,也是温州历史最悠久的体育社团。除了创办武术博物馆之外,协会的活动还包括开展公益性的武术进校园、进企业、进乡村活动,创办本市武林大会,举办地方段位制考核和国家段位制考核等。
董约武表示,协会在青少年中主推国家段位制,同时保留创立更早的地方段位制,以兼顾普及推广和地方文化传承。
“多管齐下”激发社团生命力
资金匮乏是目前很多社团在实体化之后面临的难题,但在具有深厚民营经济传统的温州,这一难题似乎没那么难。
在苍南县龙港镇兴华俱乐部所属的基地里,每天能看到羽毛球爱好者激情挥拍的身影,也能看到孩子们正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场景。
从建立苍南首家室内羽毛球馆再到相继成立宜山镇羽毛球协会和龙港镇羽毛球协会,赵兴华和他的羽毛球俱乐部挣脱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中的普遍性资产困境,不断提高自身创收能力,大体进入良性循环。
“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协会+俱乐部,也可以说是协会+企业。协会是公益非营利性质的,但是兴华俱乐部提供的服务是有偿的。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有益的互补。”温州羽协负责人卓世杰说。
羽毛球协会是温州最早成立的民间体育社团之一。2011年,协会迈出了“社会力量办体育”跨越式的一步——承办中国羽毛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温州羽协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积极开拓市场、借用媒体宣传和社会人脉寻求企业冠名和赞助,从而成功举办联赛。
“政府提供一部分资金,然后我们社会集资,完全由我们协会去承办这样一个大型赛事。”卓世杰说,这几年协会相继承担了市运会、全市中小学生以及俱乐部锦标赛等赛事,同时大力开展羽毛球进公园、进社区、进校园等群众性比赛和活动。
“店小二”精准服务促社团发展
作为民政部社会组织发展的试点地区,体育社团在温州的数量急剧攀升。为了管理更规范,温州市体育总会将体育社团的考核由原来的百分制改为千分制,评估结果分为五个等级。
温州市体育局党组成员曹征宇表示,千分制有利于对实体化和社会化程度高的社团推优争先,因此迅速培育了一批4A、5A的高等级社会体育组织。“做得越好,获得的扶持经费也就越多,于是形成了良性的上升通道,所有社团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层次,发挥作用。”
温州市体育局打造了体育社团服务社会的公共平台——温州体育社团活动月。
“我们认识到,很多社团是关门在办体育,满足于会员之间开展活动和比赛,所以我们通过社团活动月,打开大门,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体育社团,这就使得社团在整个社会中的影响力得到了提升。”曹征宇说。
为了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温州市连续三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群体活动和青少年比赛交由社团承办,同时鼓励社团通过竞争获取省级、国家级赛事的承办权。
“政府购买服务一方面解决了过去体育部门关起门来办赛,重办赛轻管赛的倾向;另一方面社团通过办赛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曹征宇说。
温州市体育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市目前依法登记的各类体育社团有1865个。其中市级体育社团76个,在全省名列前茅,注册会员10万多人,5A级社团19个,4A级社团12个,社会力量主导的体育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助推当地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关报道见14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