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1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中国新闻
8 3/8 2 3 4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更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 我国将深化外国高层次人才“一卡通”试点工作
· 教育部:绝不姑息触犯师德红线侵害学生行为
· 昭通回应质疑:捐款用来帮助更多“冰花男孩”
· 广州将推租购同权举措,学位到房不是到人
· 北京:4年间,将有800公顷集体土地建租赁房
· 教育部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杜绝“神药”还需破除“迷信”
· 重庆主城区未来三年将提供7.5万套公租房
· 强制消费、打伤游客“雪乡游”导游被抓获
· 翰墨清风迎新春

  相关文章: 
杜绝“神药”还需破除“迷信”

( 2018-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中国新闻
 
  
■新华国际时评


  入冬以来,随着流感的高发,一种主要用于儿科的药物被冠以“神药”之名,被许多人追捧,医药学界为此也展开激烈讨论。不久前,某滴眼液、某风湿胶囊才被赶下“神坛”,如今又见“神药”!

  “神药”为何总有市场?

  有时候,一些所谓的“神药”的确有一定疗效,但疗效被夸大,适用范围被放大。从某种程度上说,“神药”反复流行是因为“迷信”还有市场。“神药”通常有这些共同特征:其所宣称的适用范围极广、疗效极好、副作用极低,几乎“包治百病”,同时,厂家商家通过各种形式发动广告攻势来助推。

  看似“离谱”的宣传却有人相信,大概有几种原因:或是获取的知识不够完备,难以辨别;或是“病急乱投医”,在“宁可信其有”的心态下放弃理性评判;或是“盲从”于宣传,过于信赖某些平台或某种形式的推介。

  要避免“神药”泛滥,一方面,相关部门需加强药物和广告监管,另一方面公众也要提高自身“免疫力”,从根本上消除“神药”的生存土壤。

  如果把不实宣传等外界因素比作“病毒”,那么它们能成功“侵入”,也离不开受众体内的“病毒受体”,离不开科学思维与理性思辨的缺位。

  理性思辨,首先要基于尽可能全面的事实,了解不同观点。比如人们对糖尿病缺乏科学了解,五花八门的“根治糖尿病药物”屡禁不绝。事实上,根据当前的医学知识,对于糖尿病只能控制病情,尚不能根治。

  理性思辨,还要有科学方法。以医学研究为例,评判一种药物或疗法是否安全有效,要进行动物实验、包括大规模随机双盲试验在内的多期临床试验,上市后还要考察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循证证据。

  理性思辨,不是“非黑即白”。对于一种药物,要么封“神”、要么打死,这种态度不可取。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或“超能”的,但经过严谨考证、严格审批的正规药物,会有适应症。把握好适应症和副作用,扬长避短合理用药才是正解。

  还应该认识到,科学反对迷信,包括迷信科学本身。在过度用药问题中的“药物崇拜”因素,某种程度上就是迷信科学的一种体现。“求医”离不开“问药”,“不拿药就不算看病”,这种认识正是药物滥用的祸首之一。

        (记者刘石磊)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

 

杜绝“神药”还需破除“迷信”

( 2018-01-17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新闻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