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1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6/16 15 16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办卡容易退钱难:健身房成“添堵房”
· 正在告别的城市街角修车摊

  相关文章: 
正在告别的城市街角修车摊

( 2018-01-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张典标


 
  48岁的刘秉林大半辈子都在和“坏东西”打交道。
 
  刘秉林来北京已经25年,熟人开玩笑说“老刘是个老北京”。1993年春节刚过,当时23岁的他在安徽六安的乡下种庄稼,他觉得地里刨不出希望,就带着媳妇离开了老家来北京讨生活。
 
  修了23年自行车,老刘的手指上、指甲缝里总有洗不掉的机油,两只手的大拇指也外翻变形,成了“为修车专门打造的工具”。
 
  老刘对自己的修车技术很有信心,他最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能修,等一会就能取”。
 
修车:也是“粉丝经济”


 
  老刘的修车铺在北京西三环附近的一条背街小巷边上。准确地说,就是五个锈迹斑斑的铁皮柜子,里面满满当当地塞着各种修车用的小零件。
 
  “师傅,刹车不灵了,我先去买菜,待会回来取。”常有客人推来车,撂下几句话就离开,老刘操起工具就忙活起来。老刘修车铺的“区位优势”还在于——紧挨着几个老社区,还邻近医院和超市,顾客在回家、买菜或者看病的路上就顺便把车修了。
 
  老刘说,修车不光讲究地利,更重要的是人和。
 
  每个修车人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老刘解释说,不是因为其他地方没修车的,而是“有的人喜欢到别家修,有的人喜欢到我这修,就像你有你的粉丝,我也有我的粉丝”。前几天,还有一个老顾客骑了5里地特意找老刘修车。
 
  要想“不掉粉”甚至“涨粉”,老刘有一套“经营之道”。
 
  老刘的工作时间是早8点到晚6点半。可往往是来的更早、走得更晚。不管多冷,老刘早上8点前必须到,早上第一拨顾客是着急修完车赶着上班的。也常有临下班踩着点赶来的,“赶着来的都是着急的,他一看你一次不在,两次不在,下次就不找你了。”老刘对这些人几乎不怎么拒绝,下班时间拖到很晚是常事。
 
  老刘见到熟人招呼打得勤,附近的居民也常来遛弯、逗留。退休的大爷向他抱怨,社区医院里止泻的黄连素已经一个多月没来货了;为孩子上学从石景山搬来附近租房的家长向他唠叨房租涨了好几次……不管感不感兴趣,老刘都能搭上话、聊几句。这一来二去,修车的老刘成了最懂老百姓喜怒哀乐的人。慢慢地,刘秉林成了街坊们信任的、熟悉的“老刘”“老伙计”。
 
  这修车摊的“粉丝经济”,是别人评判老刘的依据,更重要的,也是他评判他自己的依据。在顾客那里,他是技术一流的修车匠;在老刘自己这里,这是他的舞台,依靠着这个修车摊,他供儿子上了大学、几年前又给儿子在合肥买了新房,他让这个家庭比以前更好了,就像经过他修理的车那样。
 
行业变迁:修车人的终结?


 
  当老刘第一次搞懂手机里的共享单车APP时,他就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修车生意将受到影响。
 
  2016年9月初,摩拜单车出现在北京街头,紧接着,同年11月,一直布局于校园的ofo小黄车也出现在大街小巷里。就像变魔术一样,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共享单车已经扎堆北京街头了。
 
  如今,老刘的修车摊子也被共享单车包围了,不出十几米远,就有共享单车七倒八歪地堆着。
 
  修车23年,这不是老刘第一次遭遇到挑战。1995年刚出来单干那会儿,老刘的修车摊上忙得吃饭都得放下好几次筷子。那一年,我国自行车产量达到4472万辆的高峰。后来,随着小汽车的逐渐普及,让老刘慢慢察觉到生意不如从前了。
 
  而这一次,共享单车造成的影响更加显而易见。仅2017年上半年,老刘的自行车修理生意就从原来的一天三四十辆骤降一半。2017年5月,上海凤凰决定为ofo生产500万辆自行车,将从中获利4000万元。有评论指出,这意味着每辆车只挣8块钱,也意味着传统自行车厂商已经沦为了共享单车的“代工厂”。
 
  对老刘来说,庆幸的是人们自家的自行车连同修车师傅并没有被完全遗忘。有不愿意和不会扫码的老年人,也有需要在自行车后座上装儿童椅接孩子的家长……他们不是拒绝共享单车,正如来老刘这里修车的赵大爷说的,“共享单车是方便,可要是就在家附近买个菜、来社区医院瞧个病,共享单车哪有自己的车好骑。”
 
  事实上,虽然修车数量降了一半,可对老刘生计的影响却没有“少了一半”那么大。除了修自行车之外,老刘还修电动车。随着快递和外卖的兴起,电动车占老刘生意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今一天能修20来辆电动车,占一天修车总量的一半。但其中利润最大的却是那小小的钥匙,贵的甚至能卖二三十元。
 
  这种多元化经营相当普遍,修车、修鞋、修钥匙、开门换锁,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业务,却都是街坊们生活所离不开的。
 
  同样是修车,赵顾良看着愈发萧条的生意却没那么淡定。赵顾良在中央民族大学校园里修车,他除了修自行车,只会配钥匙。虽然配钥匙的利润大,可学生们也不会天天丢钥匙。但是从共享单车进入校园以来,骑自己自行车的学生明显少了。如今,赵顾良甚至能得闲在修车铺里睡上几小时,在前两年的冬天这几乎不可能。
 
更多变迁:“没法修,就换一个”


 
  2017年底赵顾良接到学校通知,由于存在火灾隐患,他的修车铺将关停,他也将在学校后勤部门寻得一份新差事。相比每况愈下的修车铺,这对他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对刘秉林来说,电动车的普及和快递、外卖兴起带来的电动车修理生意也还没到让他欢呼的程度。
 
  早在半年前,修了23年自行车的老刘就想过换工作。他打听到,修共享单车每天每人需要维修上百辆的自行车,不包吃住,工资有四五千元左右。和现在自己的修车摊相比,活多了,收入却少了。即便是现在,老刘的这个摊每个月也有7000多元的进账。所以,半年过去了,他依旧还经营着自己的修车摊。
 
  对还处于中年的老刘来说,中年的苦大概是发现“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修的”。他的儿子毕业后,在合肥一所私立学校教书,没有编制,现在收入还不及他的一半。对此他无能为力,却依然觉得乡下人要想有出路,还得靠读书,只有读过书才有将来,不像他只能干体力活。
 
  东西坏了能修,可变化修不了。那满大街的共享单车,宣告了一个和以往不同的“自行车王国”的到来——越来越多人不再需要买自行车和修自行车了。
 
  2017年4月开始,北京各个城区陆续整治背街小巷,旨在打造“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的居住环境。老刘也担心自己的摊子哪天受影响。毕竟是饭碗,担不起丝毫的风险。“担心归担心,可也不能整天提心吊胆的,那还干不干活了?”老刘想哪天不能干了,就换份工作,就像那些没法修补的自行车零件一样,“没法修,就换一个”。
 
  老刘远没到歇歇脚的时候,他打算再干几年,直到儿子娶上媳妇,而这个歇脚点的说法在几年前还是“等儿子大学毕业”。晚上6点多的路灯下,老刘的脸看着就像一张褶皱的旧报纸,时间在他身上留下了比同龄人更多的痕迹。
 
  社会经济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些职业衰微,一些职业兴起。如果有一天真干不下去了,老刘打算去干快递、送外卖或者那份维修共享单车的活儿。他轻描淡写地说着自己的“后路”:“社会总要发展嘛,有技术、肯吃苦到哪儿都能挣到钱。”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修车人均为化名)
 
 

正在告别的城市街角修车摊

( 2018-01-1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