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1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草地周刊
16 12/16 11 12 1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寻找西域都护府
· 塞外飞雪地,北庭有故城

  相关文章: 
塞外飞雪地,北庭有故城

( 2018-01-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北庭故城内城墙局部。 吉木萨尔县文物局供图
 
  
本报记者刘杰、符晓波、张鸿墀


 
  瑟瑟秋风中,大片枯黄的芦苇仍倔强地挺立着。
 
  一段段残破的敦实土墙、历经风雨剥蚀的佛寺、脱落褪色的壁画,无声诉说着千百年的沧桑。
 
  位于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镇的北庭故城遗址是古代西域著名的城池之一,远在两汉时期,这里建有金满城,唐代发展成为天山北麓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公元712年唐王朝设置北庭都护府,重兵驻守,以此地为治所,统辖北疆广大地区。
 
初识唐故城


 
  从吉木萨尔县城驱车十几分钟,便可进入北庭故城国家遗址公园的范围。用当地文物部门的话讲“进入这个范围,你就踏进唐朝古城了”。 
 
  放眼望去,故城被周围成片的庄稼地包围着,满是秋收结束后的空寂。 
 
  历经岁月剥蚀的故城留下残垣断壁供人们遐思,官署和街市仍依稀可辨。一批批考古工作者先后来到这里,陆续找到了唐代官印、铜狮、玉石镇纸、开元通宝钱币、宋代钧瓷片、高昌回鹘时期的大量佛教遗迹、壁画等大批文物。
 
  今年55岁的李忠奇在北庭故城做过看管员、讲解员,他的父亲李春仁是北庭故城被保护起来时的第一批看管员,他的大女儿在外求学归来后又回到故城做了讲解员,小女儿在县中学做历史老师。他的言谈举止中,充满了对故城的深情和热爱。
 
  李忠奇回忆说,小时候他家的老屋子就在北庭故城西大寺正对面十多米的地方,“我们天天在那个‘大土包’(西大寺)上玩儿,里面的壁画、雕塑真好看,比现在好得多。大土包旁边种的苜蓿,给大集体的牲畜备草料。那些芦苇长得特别高的地方,人少的时候都不敢过去玩儿。”
 
  李忠奇感慨地说,每次有考古发掘我都争取在一边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宝贝,听听有什么重要性,能帮忙的时候就赶紧上前搭把手,这里发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深深刻在心里:
 
  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孟凡人研究员带队在邻近的新疆阜康周边进行考古挖掘,他听说“大土包”的情况后赶到这里。经过对西大寺遗址的初步挖掘,很快断定这将是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1980年,他们对西大寺及北庭故城进行了初步调查,认为现存的外城墙可能建于唐朝初年,后来有过两次修补,内城大约建于高昌回鹘时期,在修建内城时,对外城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补和加固。 
 
  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步深入,1988年,北庭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北庭西大寺,国家、自治区和当地文保部门联合,建起了高达24米的保护棚,被罩住的西大寺看起来更加古老神秘。保护棚占地面积11974平方米,其规模仅次于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保护棚。
 
故城云烟


 
  北庭故城有内外两重,平面均呈不规则的南北长方形,内城位于外城中部略偏东北。城的四角都建有角楼,内外城都筑有敌台和较为密集的马面(为城墙加固的凸起部),城墙之外绕有宽阔的护城壕。据实测,北庭故城周长为4596米,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000米,城墙均由夯土板筑而成,从整体布局看建设规模宏大,规划周详。
 
  提到北庭故城,在距离故城100多米的村子生活了一辈子的杨建兵有很多话:“你说‘破城子’呀,我们小时候就在那些土墙上玩儿呢,有时候放牛懒得回家,就住在那里呢,后来上学学了历史才知道,这就是北庭都护府,在唐代可是很兴旺的地方呢。”
 
  在杨建兵看来,这里的确是“风水宝地”——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种什么都高产。大白菜、打瓜、葫芦等年年都是大丰收,多年前还种过水稻。原来,由于历史上故城居民倾倒生活垃圾、烧柴生火等原因,城池内的土地十分肥沃。几十年前,附近的村民会进城挖土,播撒到农田里,那可是经过多年发酵的优质肥料。
 
  抬头远望,南有巍峨绵延的天山,北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这座雄峙于天山北麓上千年的故城,满载着历史的厚重。
 
  对北庭故城研究多年的吉木萨尔县政协主席陈立荣说,北庭故城从建城形制、施工工艺、所用工具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唐代建制,说明在那个时代,这里就与中央王朝的联系十分密切,在这片远离中原政权的天山北麓,统治着广袤区域的最权威部门所在地,处处显示出大唐的威严与繁华,确实很了不起。
 
  据两汉书、新旧唐书以及《元史》等历史文献资料记载,早在西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戊己校尉耿恭屯田于此,称“金满城”,屯田士卒数百人。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在这里设庭州,下辖金满、轮台、蒲类、西海四县。武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在庭州设立北庭大都护府,管辖范围包括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广大地区,西面则达到里海。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始设北庭节度使,与北庭部护府并存管辖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前后,西迁的一部分回鹘人定居北庭故城。
 
  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西进灭辽,改称北庭故城为别失八里,并建立达鲁花赤(地方长官),驻重兵于此。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在别失八里设立行尚书省,掌管西域军事行政事务。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政权后,命阿只吉(察合台曾孙)建牙帐于别失八里,兼管天山南路畏兀儿及哈密等处,以及屯戍事务。
 
  明朝,北庭故城毁于战火。当它重新进入人们视线时,已是清朝。而清朝第一个记录它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纪晓岚。
 
  据《纪晓岚乌鲁木齐杂诗详注》记载,乾隆三十五年,乌鲁木齐提督要在吉木萨(今称吉木萨尔)设后营,纪晓岚和迪化督粮道永余斋、屯田千总赵俊等人奉命前去勘察地形。到了吉木萨,发现一处古城遗址,城方圆四十里,城墙都是用土坯垒成的,城中地面到处是黑烬,挖掘一二尺后才见到土,据此证明故城是毁于战火。之后,他在《乌鲁木齐杂诗》和《阅微草堂笔记》中分别记载了这次考察见闻。
 
  后来,纪晓岚在这里找到了“金满县碑”,证实这里就是唐代北庭都护府故城,唐朝设置的金满县在当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吉木萨尔这个地名就由金满县演化而来,“吉木”是“金满”的音变,“萨尔”为维吾尔语“城”的意思。
 
  纪晓岚的踏勘使这座沉睡已久的千年古城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唐代诗人岑参的北庭情结,让我们更深地了解了北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首脍炙人口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正是诗人在这里写出的不朽诗句。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岑参二度出塞,当时封常清出任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等职,他推荐岑参为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并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这段时间里,岑参感受和体验了边塞的自然风光、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习俗等,创作了30多首与北庭有关的诗篇。
 
稀世瑰宝


 
  漫步于北庭故城核心区域,新修的碎石子路与秋日的萧瑟非常契合,精心修筑的北庭故城国家遗址博物馆雄武大气。“北庭学研究院”“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庭考古基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教学科研合作基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教育基地……门口墙壁上的各类牌匾已然昭示着故城的重要性。
 
  在北庭故城国家遗址博物馆的展室可以看到,中间饰有莲花瓣、四角为草叶纹的唐代方砖;呈蹲踞状、前足间夹一圆球,与下颌相连成一系孔的唐代鎏金铜狮;莲花座比丘头像残件;刻有粟特文和汉文的二体开元通宝钱等,大大小小的文物无不显示中原对西域的影响。
 
  北庭故城以西近一公里的地方,坐落着回鹘王家寺院——西大寺,又称高昌回鹘佛寺,专供王室成员供养佛像。西大寺南北长约70.5米,东西宽43.8米,整个建筑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面为残高0.2-0.4米的庭院、配殿、僧房、库房等建筑群;北面为正殿,四周筑洞窟,东面上下共十五个洞窟残迹,窟内残留有高昌回鹘时期的壁画。
 
  据工作人员介绍,西大寺正殿残高14米多,东面有一尊残长13米的睡佛,头北脚南,睡态安详;正殿东侧15个佛龛已修整好,每窟都有佛像、壁画,佛像大小与真人略同。壁画内容多反映佛教故事,还有高昌回鹘王室供养人像及其生活、出巡情况。
 
  在正殿门侧出土的壁画残块上,绘有以高大的宫殿建筑为背景的回鹘王供养像,他头戴桃形贴金高冠,身穿圆领贴金长袍,手持贴金长茎花,华贵程度在同时期的壁画中甚为罕见。
 
  绘于西配殿西壁的八王分舍利图,表现了佛涅槃后八国王争舍利的情景,下绘回鹘公主夫妇供养像及回鹘文题名,壁画线条工整,色调浑厚,气势雄伟,是佛教晚期同类壁画中的佳品。 
 
  按照当地规划,北庭故城所在的北庭镇将打造“一镇三园”,一镇是指建设全国特色小镇,三园指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和文化产业园。同时还将成立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教育基地、新疆三史教育基地、丝绸之路文化展示基地等。
 
 

塞外飞雪地,北庭有故城

( 2018-01-1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