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观察 |
16 |
14/16 |
13
|
14
|
15
|
>
|
>| |
|
|
PDF版 |
|
|
|
|
|
优化东北营商环境关键在“人” |
|
|
( 2018-01-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
|
盘和林
这几年,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严峻挑战很多,围绕东北振兴的话题,国内专家学者的分析汗牛充栋,开出的药方也是千差万别。但是,包括东北地区的官方在内,大家基本有一个共识,就是东北地区整体营商环境欠佳。正因如此,毛振华的“雪地陈情”虽然还有待进一步核实,但却迅速引起社会共鸣。优化营商环境的老话题,也再次成为振兴东北的新热点。
应该说,“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已经是全国上下的共识,优化营商环境的道理都懂,包括黑龙江省在内的东北地区各级政府也都在下大力气推动辖区内的营商环境改善。但为何还有类似“亚布力事件”发生呢?笔者认为,营商环境在很多时候只是一个软指标,优化营商环境关键在于优化“人”,尤其是要以负面清单等强有力的措施把软指标细化成责任到“人”的硬约束。
优化营商环境是我国各级政府的共识。去年,曾在短短一周时间内,李克强总理接连三次提到一个词组:“优化营商环境”。在2017年6月13日召开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总理加重语气对与会人员说:“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
为什么总理一再说“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呢?这是因为我国营商环境虽然有很大进步,但我国营商环境排名不仅落后于发达经济体,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可以说,营商环境已成为当前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总理将营商环境直接联系起来,用心良苦。
研究发现,好的营商环境实实在在能提升生产力。世界银行2012年发布的“在更透明的世界里营商”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治理环境使开办企业需要的时间减少10天,就会使投资率增长0.3个百分点,GDP的增长率增加0.36%。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经济发达的省份,往往都是营商环境好的地区,如浙江、广东等。相反,差的营商环境必然影响到社会生产力。这也是“雪地陈情”引发广泛舆论关注的一个重要背景。
其实,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这一问题上并非认识不足,而是基本做到了直面问题,出台了不少政策,并不乏刮骨疗伤的勇气与实实在在的举措。翻开2017年东北三省政府工作报告,优化“发展环境”成为高频词汇。2017年以来,东北三省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
检索媒体相关报道,黑龙江省成立了全国首家省政府企业投诉办理机构,已处理解决了一大批涉及政府部门违约失信、不当干预、“三指定”等违规违法问题;2016年底辽宁省通过《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并将2017年定为营商环境建设年;为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办事难”等问题,吉林省2017年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若干措施》,制订25条举措,优化营商环境。
但类似亚布力事件并非完全孤立的个案,也不单单是存在于东北地区,问题出在哪里呢?
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在于,营商环境属于投资软环境范畴,是一个地区的软实力,更多时候只是一个软性指标,说起来都是至关重要、高度重视,但一到实际工作时却很容易被化为无形,具体到政府官员来说,营商环境不如实实在在的GDP等政绩那样看得见、摸得着,更容易被忽略被轻视。
同时,营商环境牵涉到的环节、部门和人员又很多、很复杂,甚至连投资地的民风民俗、普通农民都是营商环境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换句话来说,破坏营商环境的“风险点”很多,而约束力却不强。而一旦某一个环节、某一个人出了问题,都是企业家实实在在的“痛点”,一个个小“痛点”就会聚集成“雪地陈情”。
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时,就是要把党中央国务院所倡导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保护企业家精神”落地,以恪守契约精神、法治精神为核心出发点,制定出围绕企业投资、营运过程中的产权、经营权等全过程的具体的、细化可操作的保护举措,尤其是要列出负面清单、出台操作性强的责任追究制度。紧紧抓住问题背后的“人”的因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少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软指标变成一系列的硬约束并非一日之功,工作量很大、很细,“亚布力事件”的舆情很快就会过去,但改善营商环境却需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黑龙江省第一时间派出调查组到亚布力展开调查,希望调查结果能还原事件真相;更重要的是,希望能以此为契机,构建一套有效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
(作者系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首席经济学家)
|
|
优化东北营商环境关键在“人”
|
|
|
|
( 2018-01-05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
|
|
|
优化东北营商环境关键在“人” |
|
|
( 2018-01-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
|
盘和林
这几年,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严峻挑战很多,围绕东北振兴的话题,国内专家学者的分析汗牛充栋,开出的药方也是千差万别。但是,包括东北地区的官方在内,大家基本有一个共识,就是东北地区整体营商环境欠佳。正因如此,毛振华的“雪地陈情”虽然还有待进一步核实,但却迅速引起社会共鸣。优化营商环境的老话题,也再次成为振兴东北的新热点。
应该说,“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已经是全国上下的共识,优化营商环境的道理都懂,包括黑龙江省在内的东北地区各级政府也都在下大力气推动辖区内的营商环境改善。但为何还有类似“亚布力事件”发生呢?笔者认为,营商环境在很多时候只是一个软指标,优化营商环境关键在于优化“人”,尤其是要以负面清单等强有力的措施把软指标细化成责任到“人”的硬约束。
优化营商环境是我国各级政府的共识。去年,曾在短短一周时间内,李克强总理接连三次提到一个词组:“优化营商环境”。在2017年6月13日召开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总理加重语气对与会人员说:“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
为什么总理一再说“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呢?这是因为我国营商环境虽然有很大进步,但我国营商环境排名不仅落后于发达经济体,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可以说,营商环境已成为当前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总理将营商环境直接联系起来,用心良苦。
研究发现,好的营商环境实实在在能提升生产力。世界银行2012年发布的“在更透明的世界里营商”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治理环境使开办企业需要的时间减少10天,就会使投资率增长0.3个百分点,GDP的增长率增加0.36%。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经济发达的省份,往往都是营商环境好的地区,如浙江、广东等。相反,差的营商环境必然影响到社会生产力。这也是“雪地陈情”引发广泛舆论关注的一个重要背景。
其实,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这一问题上并非认识不足,而是基本做到了直面问题,出台了不少政策,并不乏刮骨疗伤的勇气与实实在在的举措。翻开2017年东北三省政府工作报告,优化“发展环境”成为高频词汇。2017年以来,东北三省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
检索媒体相关报道,黑龙江省成立了全国首家省政府企业投诉办理机构,已处理解决了一大批涉及政府部门违约失信、不当干预、“三指定”等违规违法问题;2016年底辽宁省通过《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并将2017年定为营商环境建设年;为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办事难”等问题,吉林省2017年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若干措施》,制订25条举措,优化营商环境。
但类似亚布力事件并非完全孤立的个案,也不单单是存在于东北地区,问题出在哪里呢?
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在于,营商环境属于投资软环境范畴,是一个地区的软实力,更多时候只是一个软性指标,说起来都是至关重要、高度重视,但一到实际工作时却很容易被化为无形,具体到政府官员来说,营商环境不如实实在在的GDP等政绩那样看得见、摸得着,更容易被忽略被轻视。
同时,营商环境牵涉到的环节、部门和人员又很多、很复杂,甚至连投资地的民风民俗、普通农民都是营商环境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换句话来说,破坏营商环境的“风险点”很多,而约束力却不强。而一旦某一个环节、某一个人出了问题,都是企业家实实在在的“痛点”,一个个小“痛点”就会聚集成“雪地陈情”。
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时,就是要把党中央国务院所倡导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保护企业家精神”落地,以恪守契约精神、法治精神为核心出发点,制定出围绕企业投资、营运过程中的产权、经营权等全过程的具体的、细化可操作的保护举措,尤其是要列出负面清单、出台操作性强的责任追究制度。紧紧抓住问题背后的“人”的因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少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软指标变成一系列的硬约束并非一日之功,工作量很大、很细,“亚布力事件”的舆情很快就会过去,但改善营商环境却需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黑龙江省第一时间派出调查组到亚布力展开调查,希望调查结果能还原事件真相;更重要的是,希望能以此为契机,构建一套有效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
(作者系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首席经济学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