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1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综合新闻
8 8/8 7 8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2018,这六大悬念牵动世界
· 不砍大木头 照样有奔头
· 穿越时空的“高原之舟”
· 新年登高步步高

  相关文章: 
穿越时空的“高原之舟”
西藏牦牛文化展走进羊城侧记

( 2018-01-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2017年12月28日,观众在广州艺术博物院观看“牦牛走进羊城——西藏牦牛文化展”展品。
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本报记者王攀


  四头巨大的牦牛,静静地伫立在广州艺术博物院的展厅里。它们或者昂首向前,或者回首窥望,仿佛还是在雪域高原之上,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和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

  2017年12月28日起,“西藏牦牛文化展”在广州举行。这是继2016年在北京展览后,初创不久的西藏牦牛博物馆再次赴外地展出。500多件、总重近十吨的各种展品,讲述着人类文明进程一篇独特而宏伟的“高原篇章”。

沿着牦牛的足迹穿越时光


  灯光照耀下,展柜里的金质牦牛熠熠生辉。指着这个只有成人大拇指大小的雕像,西藏牦牛博物馆工作人员尼玛次仁说,这份国家一级文物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是出土文物中较早刻画牦牛形象的艺术作品,展现了藏族人民自古以来对牦牛的热爱。

  “俗话说,有藏族人的地方,就有牦牛。几千年来,我们已经和牦牛融为一体了。”他说。

  在西藏工作和旅游过的人,对牦牛都不会陌生。巨大的体型,粗长的裙毛,硕大的牛头和尖角,使得它们成为最能代表青藏高原的动物形象。

  中国牦牛总数占全世界牦牛总数的90%以上。主流观点认为,早在4500年前到3500年前,藏族先民就将野牦牛驯化成了家牦牛。

  从那时起,牦牛一直是藏族人民衣食住行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总有人问西藏牦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如果一定要选,那就是牦牛粪。作为牦牛产区历史上最重要的燃料,它温暖过无数代藏族牧民。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历史物证吗?”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吴雨初说。

  “牦牛走进羊城——西藏牦牛文化展”的展厅专门在地上铺砌了牦牛蹄印指示方向,并特意竖立起一堵高大的牛粪墙。和牛蹄、牛粪一起展示的,还有大量来自民间的各种牦牛制品。

  从牦牛毛帐篷,到牦牛皮船,到长长的牧鞭、用牦牛骨和牛角制成的锅碗杯盆,在吴雨初看来,这些价格并不昂贵、带有浓烈生活气息的藏品,不仅真切印证了牦牛和藏族群众的紧密关系,也富含遥远和丰富的历史信息,构成了内涵深邃的牦牛文化与“牦牛精神”。

  “在彼此相处的几千年中,牦牛逐渐从物质现象,逐渐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文学、音乐、美术、舞蹈,都有牦牛的形象和题材,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他说。

  从油画到雕塑,从清朝彩绘牦牛哈达,到当代艺术创作,开掘“牦牛文化”的丰富内涵,也为人们更深刻了解西藏、走进藏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打开了窗口。

  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说,在三个多月的展览期间,广州艺术博物院还将结合这些展品,举办形式多样的公共教育活动,包括体验藏历新年、亲手制作牦牛墨镜、寻找神奇的动物、彩绘牦牛之美等。

  “展览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今冬明春,走进羊城的牦牛,将给岭南群众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他说。

“高原之舟”的使命仍在继续


  出现在展览上的一幅“文成公主进藏”唐卡上,人们可以清晰看到牦牛的形象。西藏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在西藏的民间传说中,当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时,一路上都有人准备好马匹、牦牛、船只和食物,接送文成公主。

  “牦牛曾经是高原最重要的运输工具,历史上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从藏北向藏南运盐。我们这次展览的展品中,就有一大批驮盐的托架,记录了那段艰苦的路程。”尼玛次仁说。

  年届九旬的“老西藏”蔡发祥对牦牛的吃苦耐劳印象深刻。20世纪60年代进藏工作、扎根西藏20多年的他回忆自己在波密的工作和生活经历时,每天驮着货物和旅人、从门前经过的牦牛队,是最难磨灭的记忆。

  “今天我是全展馆里最高兴的观众。”拉着藏族老伴的手,蔡发祥说,又看到这些牦牛了,让他想起当年各族人民支援西藏建设的火热岁月。

  如今,牦牛“高原之舟”的美誉已经为世界所熟悉。然而,数量巨大的各色“牦牛展品”不再是靠牦牛自己走下的雪域高原,运送它们的,是更加闻名于世界的青藏铁路。

  “从拉萨到广州的铁路里程,一共是4980公里,一些展品超大超长,但是现代物流顺利解决了这些难题,我们很快就把这些展品送进了展馆。”吴雨初说。

  “高原之舟”跋涉千里的作用慢慢消退,但它承载的沟通、交流意义却更加显著。作为援藏省份之一,“十三五”期间,广东规划投入援藏资金23.39亿元,正扎实推进产业援藏工作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着重增强受援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北京展览期间,我们吸引了30万人次的观众,我们希望在广州的展览也能取得同样甚至更好的效果。”吴雨初说。

  在长期的对口援建过程中,广东人民和广东援藏干部与西藏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尽管不再需要乘坐牦牛进出高原,但越来越多的雪域年轻一代也走进广州、走进广东,寻求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

  如今,来自青海的藏族女孩韩秋梅已经在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求学两年多。从小和父母一起放牧的她,对牦牛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壮”。

  “姐姐和弟弟在青海读书,我在广州读书。等我们毕业,不论是在家乡还是广州,应该会遇到更好的工作机会。”她说。

时尚牦牛谱写新时代新篇章


  对于不少参观牦牛展的年轻观众来说,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类展品,最吸引目光的,也许还是门口两只毛茸茸的吉祥物。

  在设计师的画笔下,名叫“嘎嘎”的吉祥物自带“萌”性,与源自远古岩画的西藏牦牛博物馆标志相映成趣。

  “我们专门设立了一个风尚牦牛展区,重点展示新时代牦牛产业和牦牛文化发生的新变化,食品、旅游、玩具、服装,牦牛在西藏文创产业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吴雨初说。

  西藏在变,牦牛也在变。“一身是宝”的牦牛开始和生物科技、互联网、环保产业等紧密结合,给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带来全新的体验,也让青藏高原的生态、环保与发展进步,更主动、积极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陈伟安说,明年,广州艺术博物院将把广东艺术工作者对牦牛的理解和表达,带回拉萨,那将是一场“羊城遇见牦牛”的新展览,也许会激发更多创意的火花,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美好享受。

 

穿越时空的“高原之舟”
西藏牦牛文化展走进羊城侧记

( 2018-01-0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综合新闻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