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7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草地周刊
16 11/16 10 11 1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我在东北当记者
· 沈从文的福地
· “距离感”就是“文明”?
· 历史咽喉
· 终将老去

  相关文章: 
历史咽喉

( 2019-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李咏瑾


  当历史的转折之地精确地出现在你的脚下,眼前所有的风物都沉甸甸地叠加了特别丰富的意蕴深长,目之所及,你会突然觉得浩瀚磅礴的文明发展史对所有人来说并不遥远。

  此刻,我在广西贺州北部,在一座双峰呈“丫”状对峙的山下,自古由湘入桂第一村——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古岔山村,像一道从历史深处浮现的谜语,款款地出现在我们远道而来的脚步前。轻轻踏上去,历史就在两边纷呈舒展开来。古村落石板筑就,两旁的竹木门扉因为年深月久,呈现出一种熟透的绯红,与别处的山川一同沉沉呼吸,历经千年,气脉未曾断绝。作为谜底——穿过全村的那条名为“潇贺古道”的六尺小径,远比古村落的历史更加悠远神秘。

  当秦始皇策马困顿于这里苍郁的南方丛林时,眼前横亘着岭南这块看似不可征服的天然屏障,“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于是他唰地抽出利剑,不容置疑地指向南方。公元前213年,秦帅蔚屠睢初征岭南,动用湘、桂、粤三地戍民四十多万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潇贺古道由此诞生,其带来的生产力变革如同一只巨掌,气钧万千地横扫过这里所有的丘陵与岩层。由咸阳的黄尘广漠延展至广州的碧波浩荡,秦王朝的视线从此豁然开朗,亚热带季风吹来又拂去,珠江、长江、红河、滨海四大水系砰然撞击!南方海上丝绸之路隐隐现出了之后磅礴万丈的雏形,从这里开始,华夏子孙的脚步一路延续至印度、中亚、西亚以及遥远的非洲大陆……

  曾经有一个诗人,想在“潇贺古道上等一匹马”,他用绮丽的诗句描摹了这里的野菊和酢浆草从古而今的芬芳,“濂溪水不语,棉纱未干,米酒在马背摇晃”,诗人和我,同时看见了这段历史的烟尘扑面。而眼前的这个古岔山村,就是数千年来那些跋涉在古道上的游子和马帮滴落的汗水、交叠的身影。最开始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天色向晚,就在这里生火做饭歇息一晚吧。”暮色四合,漂泊的旅人们眷恋地望了望身后的来时路,再充满期冀地望了望南方巨大的紫蓝色天空,最终停驻于脚下的方寸土地。于是,这片大地上渐渐繁盛起了十里亭、风雨桥,以及和古岔山村一样的人类繁息之所,铁匠叮叮打铁,烧酒铺老板叫卖醇酿,油茶碗里一冲,马上起了几个喷香的、油汪汪的旋子,拿来配这里独有的“梭子粑粑”,正好一口一个……从秦汉年间的谪戍移民到近代的客家人“下南洋”,数千年间,每一次移民大潮的汹涌而至,都给岭南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洗礼。

  作为中国四大古镇之一的黄姚,比肩于北边的平遥、东边的周庄与西边的凤凰,却并不如位于贺州昭平县东北部这三者赫赫有名。但黄姚不争不恼,这发祥于宋代的小镇,带着宋人特有的云淡风轻,八大景二十四小景,古民居、古磨盘、古围墙、古戏台、古阁楼、古石板路……悉数遮掩在葱茏而巨大的古榕树中。村头那株最为耸天蔽日的龙爪榕是所有人的祖父,庇佑了小镇千年,祖父也累了,缓缓地弯下了自己沉重的腰身,小镇的子孙们以巨木和水泥作桩,小心翼翼地支撑起他巨大的身躯,寄生藤以及气根紧紧缠绕包裹着倒立下来的枝干,化身为遒劲的巨大龙爪,轻轻地罩住了子孙的来路与归途。

  2006年,同样是这条石板路,著名作家毛姆的神魂挟着那本《面纱》再一次走进了黄姚。将近一个世纪之前,他或许曾漫步于这里的带龙桥,经过宝珠观,喝过仙人古井里的神仙水,对这里的雨落涟漪眷恋不已。于是,他的文字与思想穿过大半个地球,终于湿润地抵达于中国南方的绵纸之上。

 

历史咽喉

( 2019-07-1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