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7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草地周刊
16 11/16 10 11 1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我在东北当记者
· 沈从文的福地
· “距离感”就是“文明”?
· 历史咽喉
· 终将老去

  相关文章: 
我在东北当记者

( 2019-07-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闵凡路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从1978年8月到1980年1月,我从新华社总社下派到黑龙江分社和辽宁分社,当了两年记者,奔走于白山黑水间。这是我40多年新闻生涯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从北京到哈尔滨、大庆


  1978年8月10日下午,时任副社长穆青同我谈了一次话,说“社党组同意你到分社锻炼的请求,决定派你作为分社负责人,到黑龙江分社,协助分社社长孙铭惠搞好报道。希望你下去好好锻炼,做出成绩。”我那时43岁,已在总社工作了21个年头。

  8月21日,我坐火车从北京到达哈尔滨。这里曾是我度过大学生活的熟悉的城市。

  文革十年刚刚结束,这座美丽的城市明显带有那场风暴造成的创伤痕迹。入夜,街上的路灯发出昏暗的光,电力供应十分紧张。街头冷冷清清。

  安顿下来之后,未上班之前,我先去拜访母校哈尔滨外语学院(现黑龙江大学)班主任李景琪教授。只见他从厨房拿来一个小包,在桌上一敲,当当响,说“你这个大记者猜猜这是什么东西?”我一时茫然。他说:“这就是哈尔滨的蛋糕!”

  上班当天,社长孙铭惠向我介绍了分社的情况,欢迎我来协助工作。老社长亲切而坦诚,让我感到温暖。我也与采编主任雷仲予、康伟中,办公室主任陈仲明见了面。我提出,过去多年从事国际报道,对国内报道不熟悉,希望大家多帮助。我愿意先到大庆油田住一段,体验一下。他们都表示支持。

  8月下旬,我坐分社的吉普车前往大庆。黄昏时分,晚风凉爽,四野空旷无人,一片草原景象。汽车全速前进。

  新华社大庆记者站在著名的大庆七号院。虽然是平房,可不是一般干打垒,里面条件很不错,我自己一间办公室兼卧室。站长郭玉德多年在大庆采访,情况很熟,也很能干。由于大庆油田当年在国内的特殊地位,新闻报道量很大,记者力量配备较强。记者有王德华、陈坚发、周佩琪、徐英杰,后来又来了王长宽以及总社国内部工业组长张新民。分社康伟中、石堪砺、范惠琛也常来。记者站每天很热闹,尤其到了晚上,大家聚在一起,聊天侃大山,议论纷纷,那正是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大家对国家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对理论务虚会,对真理标准大讨论,对农村大包干,对柬埔寨战争,天南海北,国内国外,热烈地议论着,争论着。

  白天,我与记者一起出去采访,听大庆人讲大庆的故事,看石油人在井台采油,也参加油田指挥部的电话会议,感受大庆人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我陆续写出了《大庆向现代化大油田迈进》等报道,以及一些人物专访和通讯。那四个月,很愉快,很充实。

  过了春节,我回到哈尔滨,在分社编辑签发稿件,也下去采访。那年春天,吃肉难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号称北大仓的黑龙江省。为此,我选定了一个调研采访题目《黑龙江吃肉难问题调查》。我采访了省经济和农牧业部门、商业部门负责人。被采访者当时对解决这个问题都没有信心。他们认为,黑龙江石油、森林、煤炭,以及动力、机械工业较为集中,靠自己力量解决吃肉问题是很难的。没有想到,三中全会以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吃肉问题很快迎刃而解,出现了猪肉进关的新景象。

  1979年春,中越边境战事吃紧,当时中苏对峙,苏联百万大军陈兵中苏边界。由于担心苏联在北边进犯,地处前线的黑龙江省也在备战,以防万一。我们黑龙江分社也作了相应准备。后来事实证明,中苏边境并未发生军事冲突。

  4月,在报道完松花江两岸春耕备耕之后,我回到总社,参加国内工作会议,社领导告知我调任辽宁分社副社长、党组副书记,从而结束了在黑龙江九个月的记者生活。

转战辽宁


  在总社,穆青副社长再次与我谈话,肯定我在黑龙江的工作成绩,说“辽宁分社报道任务重,社党组决定改派你到辽宁任职”。我表示服从组织决定。

  五一过后,我就来到沈阳。此时,东北已是春回大地的季节。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当时的辽宁分社,还在沈阳市中心,原新华社东北总分社的大楼。由于辽宁经济在全国的重要地位,报道任务重,辽宁分社也是大分社建制,记者力量配备强。这里有不少全国有名的老记者,如李沉、徐放、崔诚五、顾铁风、王殿学、高方、李彦、程尚荣、张向波、张振镛、邢犁夫、苗明等。李惠民在我调到辽宁的同时,从辽宁调到黑龙江分社任副社长。

  分社社长孔庆举,副社长李沉、马桂才向我介绍了分社和辽宁省的情况,与分社的同志见了面。我与老社长李沉在一个办公室。他是新四军干部,老革命,一头白发,和蔼可亲。

  沈阳的经济状况当时依然艰难,吃住条件都比较差,与黑龙江差不多。分社对我照顾得很周到。

  在沈阳住了一段时间,初步熟悉情况后,我便到鞍山采访。我们在鞍山设有记者站,康文第为站长。他陪我跑鞍钢。鞍钢是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为共和国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我在鞍山住了半个多月,采访了炼钢厂、采矿厂、电厂,跑遍了整个钢城,使我对钢铁工业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写了一些新闻和通讯。

  跑完了钢,我想跑电。当时的东北,百业待兴,工业和民用电力都十分紧张,拉闸限电是家常便饭,令人头疼。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东北电力状况究竟怎样?我同分社领导商量后,决定到东北电网调研。那是1979年10月,东北已是草木枯黄的秋天。我和年轻记者王启星开始在东北三省采访。我们把大连发电厂作为第一站,由南向北,辽宁清河发电厂、抚顺热电厂、吉林小丰满电厂、黑龙江镜泊湖电厂、齐齐哈尔新华电厂,最后在沈阳采访了东北电力管理局负责人。坐火车,转汽车,晓行夜宿,行程数千公里,走了半个多月,访问了近百人,包括电厂负责人、技术人员,用电大户,经济部门负责人,对东北电力吃紧及电网管理问题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此次与我同行的工业记者王启星,年纪很轻,勤奋好学,肯动脑筋,文笔也不错。我们配合默契,合作得很好。他后来相继当了辽宁分社副社长、山西分社社长、半月谈杂志总编辑。

  东北电网采访结束后,我和王启星除发了一些新闻外,重点写了一组六篇内参“东北电力采访札记”:《东北大小电网联网势在必行》《电网分散管理带来的怪现象》《电热不能分家》《烧百家煤的大电厂》《把水电用在刀刃上》《电力企业的呼声》。这组内参发出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作了批示。电力部部长刘澜波在北京医院的病房里专门约见了我和王启星,听取汇报。时任副部长的李力耕、李鹏也在场。刘部长对我们的采访和反映的情况非常重视,认为这对电力部的工作,对电力工业的改革与建设,很有帮助。

  在东北三省跑了一圈,对东北这块黑土地,我的故乡,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受。我还写了一首诗《东北是个好地方》,发表在《辽宁日报》上。

  在辽宁分社工作了九个月,结交了一批当时很年轻的记者朋友,这些人朝气蓬勃,闯劲十足,非常敬业,顶起了分社半边天。李永长、李新彦、刘欣欣、赵力、赵文泉、董践真、孙连生、姜敏、张小龙等,后来都成为高级记者,业务骨干,其中多人出任各分社的领导职务。

  秋去冬来,沈阳城雪花飘飘。1980年1月的一天,我正在省委机关采访,突然接到总社电话,调我回京。

  分社全体同志为我举行了欢送会。九个月的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我和大家都有点依依不舍。有一位叫铁汉的老记者风趣地说:“假如我是一个妙龄少女,我一定会说,我爱你!”一句话,引起哄堂大笑。至今,仍有人提起这段趣事,虽然铁汉早已不在人世。

  告别沈阳,告别分社同志,我于1980年春节前夕回到北京,接受了另一项工作任务——主编即将创刊的《半月谈》杂志。

  东北是生我养我的故乡,也是我学习锻炼成长的地方。这将近两年的记者生涯,对于我后来主编《半月谈》杂志、主持国内部工作,以至做新华社的业务领导工作,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四十年过去了。那段时光,那片土地,那些伙伴,依然铭记于心,历历在目。我后来曾在《松花江赋》中表达过这样的感情:“金秋时节,吾登上八达岭长城向东瞩望,当年伙伴今何在?山川寂寥空怅惘。然透过秋阳白云远树平房,吾冥冥中感知:关东子弟在欢唱《塞北的雪》《太阳岛上》;同辈老友正尽享天伦晚晴,怡乐安康;长白山依旧巍峨圣洁苍郁,松花江长葆美丽清凉安详,黑土地远离战火天灾饥荒。新一代关东儿女,不忘过往历史悲壮,珍惜今日幸福时光,更勇敢投身改革开放之洪流,民族复兴之疆场!”

 

我在东北当记者

( 2019-07-1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